失落的古醫學-六筋經點穴療法2

歷史概要

六筋經點穴療法2

六筋經點穴療法是一門中國的古醫學。最早起源於距今約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國佛門(據說是少林寺)中。在遠古佛門中,此療法被僧侶用於自救和救人的方法,在經歷數個朝代的滅佛運動與中共破四舊、文化大革命的影響,此點穴療法被封藏了千百年,直至國共內戰結束,中國開始對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存重視後,此點穴療法才又重現世間。然而受到現代主流醫學、醫療科技和各類民間療法影響,此點穴療法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發揚與重視,而導致逐漸式微,以及流於民間逐漸失去原貌。

簡介

IMG 1656 1200

六筋經點穴療法雖然與中醫其他學科同樣歷史悠久,但與傳統的針灸、指壓、推拿、氣功、按摩等療法的經絡、取穴與手法有所不同。它與奇經八脈相似,但與十四正經不同,既不直屬臟腑,又沒有表裡配合關係,而是別行其道,縱橫交錯的循行分布於十四經絡之間。六筋經穴與針灸學中的奇穴一樣,既有一定的穴位名稱,又有明確的位置,但未列入正經系統的穴位,故屬於經外奇穴的範疇。而六條筋經線,是源自於古醫筋經傷病學中,人體力學失衡成為導致各種疾病的源頭,隨時間演進演化出六個失衡節段,並與十四經絡和氣街相似與呼應。

六筋經點穴療法是以手指為針,刺激特定的穴道,藉此驅動經絡之氣,調節氣血循環,氣機的升降,調節人體組織與脈絡間的流動與狀態,再輔以點穴療法中的輔助手法(開筋手法、理氣手法),輔以調整組織與結構的平衡,是一種消除病痛、恢復身體機能十分強效的非侵入式的徒手療法。

六筋經點穴療法擁有獨立的系統筋經線和筋經穴。這也是與一般中醫常用的經絡、筋經與穴道的不同之處。但點穴療法在初始的許多觀念和理論上,與中醫是相同的,包含八綱辯證、臟腑經絡理論、陰陽五行學、氣血理論、情志等等。此外,六筋經學十分著重力學與結構的面向,分屬出病因病源病果,並以穴道與穴線將人體的傷病歸納了不同診療分區(區域系統)、交互影響的網絡系統對應系統。這也是六筋經點穴療法在評估治療上的一大特點。以點穴為主軸,並應用不同的「開筋」手法,在點穴前或後調整骨體結構、解開相關的病灶筋結、加強通暢穴道與穴線間的連結和效益。除了手法陽剛的點穴與開筋手法外,筋經點穴也包含了手法柔和精巧的「理氣」手法,透過敏銳細緻的手感,感受組織與經絡間的氣動(脈動、流動、易動、蠕動、律動等),使氣血不通順、窒礙難行的氣血流經處調整理順,宛如感受組織與經絡重新呼吸的感覺,使其恢復正常健康的狀態。

基本的作用機制

IMG 1841 1200

針對點穴療法的作用機制大致如下…
第一,點穴療法透過調整骨體力體結構、調節人體氣機的平衡、通氣血、暢經絡、促進血液淋巴循環、刺激神經與細胞的活化等,使點穴得以達到外正骨骼整筋肉、內治臟腑調氣血的效果。

第二,以經絡學的理論分析,點穴對臟腑的影響是透過經絡和氣血而起作用的。經絡遍佈全身,內通五臟六腑,外連四肢百骸。因此,在體表施行點穴手法後,所產生的刺激作用會使氣血、經絡影響到相關的內臟與部位,直接或間接的調整臟腑間的不足或過剩現象,使其相互生剋制化恢復平衡的狀態,使人體的有機組織回復到正常的生理功能。

第三,點穴時也會刺激穴道內和周邊的皮膚、肌肉、肌腱、筋膜、韌帶、神經、血管、淋巴等相關組織。透過刺激局部與周邊組織,影響所有相關的整體功能與生理系統。

第四,在經過點穴手法刺激後的穴點、穴位內與周邊的組織,也會因深層而特殊的手法外力,打破潛在於局部的疤痕組織或張力不正常的組織狀態,促進局部的血液淋巴循環,使組織充養,誘發發炎反應,促使組織與細胞被激活,重新啟動生長機制,以此達到恢復身體健康與正常狀態的目的。

總結

IMG 1804 1200

雖然六經筋點穴療法的範疇之廣技術深奧。但有幸於現今手法醫學技術的進步,有越來越多科學性的理論、觀點與手法,足以佐證看似玄妙的六筋經點穴療法。包含了各式筋膜手法、內臟手法、神經手法、顱薦療法、關節操作術、軀體療法、軟組織與結締組織及淋巴手法技巧等,各種近代的經典徒手治療學派技術。我十分感恩於古人的智慧,中醫的博大精深,近代醫學與徒手治療的進步與佐證,使謎樣般的六筋經點穴療法,能被解釋的越來越清楚,這種感覺就像在考古一樣。雖然在文字上的詮釋仍然有一些限制,但透過臨床實證、經驗、操作與口頭解釋與教授,將能更完整的體現這門古醫學在臨床醫學上的實用性與精妙之處。

為了不讓六筋經點穴療法流落民間,逐漸失去原有的樣貌,秉持正宗原創,持續精益求精,以正規醫學的方法將其發揚光大。這是在羅老恩師不在以後,多年以來,身為承襲者的我的最大志願。讓這門幾近失傳,失落的古醫學,可以重新被推廣出去。並且將點穴療法與更多徒手復健技術結合,落實中西復健技術整合的理念與願景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